
马识途
来源: 时间:2019-06-03
概要:
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在参观沱牌以后,留下墨宝:
大名垂宇宙,香气荡穹苍;愿作田翁客,金樽累千觞。
马识途(1915-)原名马千禾,重庆忠县人,当代作家。1935年,“一二·九”运动期间,先后在上海、南京上中学、大学,并参加了学生运动。1937年,他在鄂豫皖边区党训班进行学习,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并在武汉先后任汉口职工区委委员、鄂北特委委员、枣阳县委书记等职。1939年,他被调到鄂西任鄂西特委书记。并从这个时期开始给《新华日报》等报刊写稿,还和胡绳一起主办《大众报》。1941年,皖南事变之后,又调到重庆南方局工作。不久,到昆明西南联大学习,组织学生运动。1945年,调到滇南工委,在昆明与张光年在一起办文艺刊物。1946年,又调至成都任川康特委副书记。建国之后,曾历任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、四川省建设厅长、建委主任、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、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、科委副主任等职。1959年,在《四川文艺》发表了短篇小说《老三姐》,此后,陆续在《人民文学》、《解放军文艺》等刊发表短篇小说《找红军》、《接关系》、《小交通员》和《回来了》等等。此外还有讽刺小说《最有办法的人》等。1960年,开始创作长篇小说《清江壮歌》,196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。发行才一个月,该篇小说就和作者一起遭到了厄运,小说被判“无期徒刑”,作者挨批判。1978年,《清江壮歌》重见天日,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。1977年创作《翠湖春晓》,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他的短篇集《找红军》。
热点文章
默认
发布时间
产品名称


常有人问我,影视创作怎样才能走得深、传得开?我说,好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、浑融无间,无一不是在让观众得到享受的同时,又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,从而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荡起涟漪,生发共鸣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就会涉及影视创作中常常面临的“舍”与“得”的关系问题。


射洪县相关的传说沱牌位于射洪县柳树镇(现已更名为沱牌镇)。这座涪江边上的小镇,处处杨柳依依。民间相传,古代柳树坝上,“十里之内无处不杨柳”。究竟是 先有柳树还是先有 柳树镇(现已更名为沱牌镇),却没人能够说清楚。柳树镇(现已更名为沱牌镇)因沱牌而名扬天下,沱牌酿酒所用之水,又来自沱泉。关于沱泉的由来,有许多优 美的传说。